close

《科學人雜誌》(20023月號):「候氣」,其基本做法是將「黃鐘十二律」的律管依序排列在密閉的房間內,並在長短不一的各管內,覆填以蘆葦膜(即所謂的葭莩)燒製而成的灰。古人相信當太陽行至各中氣所在的位置時,將引發地氣上升,而此氣可使相應律管中所置的葭灰揚起。…而中國古代度量衡的標準,亦與律管有密切關聯,如將秬黍並排橫放,九十粒之長定義為九十分,十分為寸,恰即管長之九寸;至於黃鐘管鐘,共可放入一千兩百粒黍,其容積的定義為「合」,十合為升;而管中之黍的總重量定義為「十二銖」,兩倍稱之為「兩」。…東漢蔡邕(有古代候氣過程的具體描述)、南北朝的信都芳稱他每次驗氣都絲毫不爽。…在明代祝允明的《野記》中,就曾揭穿當時天文官如何造假的方式,他們先在律管之下挖一密通的孔穴,需要灰飛時,就暗將石灰水從穴口灌入,利用化學反應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來達到預期的效果。中國古代對候氣說的批判,至朱載堉時達到一個新的境界。…其創建的「十二平均律」比西方人要早約20年。(〈候氣說是個騙局〉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evin963254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